新闻中心News

百年历史特色美食——长垣鸡汁儿豆腐脑

2023-11-18 15:13:0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据说,豆腐,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炼丹偶然成就的美食,宋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,

  长垣鸡汁豆腐脑的浇头,要有卤汤、鸡丁,要撒上焦粉皮三四片,最后淋上用猪油、鸡油、香油和花椒炸成的三合油,才端到你的跟前。

  窄窄的南北胡同,两旁老旧的房子,房顶上层层叠叠褪了颜色的青鳞瓦,瓦缝里长出了细细的衰草。

  虽然是老城区的一条小街,烟火气却旺得很。卖菜的、卖肉的、卖香油的各色店铺一家挨一家。卖早点小吃的,就在店旁门口逼仄的空间里搭起了棚子。

  满脸褶子的李老汉,右手边两口硕大的脑儿缸乌黑油亮,外面还裹着保温层。左手边两个瓦罐,其中一个瓦罐上面,是油汪汪的褐色鸡丁。

  推着孩子的媳妇儿,裹着棉袄的老头儿,戴着金表的老板儿,满满当当,什么人都有。性急的,甚至端了豆脑在旁边站着就呼呼噜噜喝起来。

  一碗三块五。交钱,排队。只见李老汉用片勺从脑缸中盛出豆脑三四片,然后盛卤汤、撒鸡丁,接着用手掰五六片烤焦粉皮儿,再淋上几滴三合油,行云流水之间,一碗热腾腾、香喷喷的鸡汁豆脑儿已经好了。

  先是鸡丁的鲜嫩,然后是豆腐脑的润滑,再然后是杏叶片的焦脆,加上三合油里花椒独特的挂齿醇香,一层接一层在嘴里融化。

  热白暄软的麦子馍掰成块儿埋到碗里,荤素软硬之间,吸饱了鸡汁之后那种妙不可言,果然。

  喝完一碗,跟正在忙着的李老先生聊天。李老先生说自己叫李顺田,父亲叫李青山,从自己爷爷那一辈儿开始,“已经卖了快一百年了。”

  每天早上两罐,卖完不到八点,回家歇到天黑,又开始泡豆做脑儿,如此周而复始,波澜不惊,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几十年。

  李顺田说多少大老板都要开着车来吃,原因无他,“就是咱做豆腐脑,不怕麻烦。”

  “泡的时间要根据季节时令,冬天时间最长,要用6个小时。不冷不热的春秋天5个小时,大热天,三四个小时就行。”

  然后倒在大盆中用手不停地搓,直到浆汁发响了,才用大细箩和白细布滤两遍,倒在大锅里,旺火烧开,文火烧煮,豆浆表皮开始凝结皱皮时停火。

  研成细粉的熟石膏兑水搅匀,倒入用不上釉的尖底瓦缸制成的脑缸里,然后把煮好的豆浆靠着缸边慢慢倒入。

  接下来老李头把水锅放火上,投大料布包,熬煮片刻放入盐和大酱,勾入小米糊,沸锅,成卤汤备用。

  油锅放火上,将猪油、鸡油和香油一起下锅,烧热投入几粒花椒,炸出香味,捞出花椒,即成备用的三合油。粉皮撕成小块儿,入油锅中炸焦至发白气泡,此为杏叶片,亦备用。

  最后一步,是把洗净的鸡肉切成细丁,投入猪油煸炒,然后加鸡汤、盐、酱油,煮至鸡丁烂熟。以上备用的卤汤、鸡丁、三合油及杏叶片分别盛好,放到车上,十多分钟后,李老汉的鸡汁豆腐脑就出现在了这长垣县城古老的小街上。

  他支起棚子,摆好桌凳调料、锅碗盆罐,也挂起那个油漆剥落几乎看不清字样的“李记”招牌。

  小编是喝着这家的鸡汁豆腐脑长大的。每每回忆起那种味道,还是口水满满,隔壁的长垣本地胡辣汤,配上油条或者麻花,味道也是极好的!

搜索